一、秋季养生之重要性
秋季是进补养生的好时机,气候渐凉,人体应适应自然界变化,收敛精神、早睡早起、适时进补、调节情绪、保暖防寒,预防秋燥。
秋季养生至关重要。从气候角度看,秋季气温逐渐降低,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,人体也需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进行调整。此时,收敛精神显得尤为关键,保持内心的平静,避免大喜大悲,有助于稳定情绪。早睡早起能够顺应阳气的收敛和肺气的舒展,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。
适时进补是秋季养生的重要环节。可以选择养阴润燥的食材,如百合、银耳、枸杞、山药、莲藕等炖汤或煮粥,这些食材有助于滋阴润肺。同时,秋季应多吃润肺清燥的食物,像梨、苹果、葡萄等水果以及冬瓜等蔬菜,为身体补充水分和营养。而应避免过多食用油腻、辛辣食物,以免加重燥热。
调节情绪对于秋季养生同样不可忽视。秋季容易让人产生忧郁、烦躁等情绪变化。可以通过体育活动、冥想、书法、绘画等方法来调节情绪。例如,打太极拳可以让全身各个部位运动起来,促进血液循环,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舒缓情绪。
保暖防寒也是秋季养生的要点之一。随着气候渐凉,特别是夜间与白天温差较大时,应注意增添衣物,做好头部、颈部、后背、双脚、肚脐、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。脚部的保暖尤为重要,晚上睡觉时注意更换较为保暖的被子,防止感冒。此外,科学 “秋冻” 要因人而异,老年人、幼儿、孕妇、体弱以及部分患病人群不宜 “秋冻”,要适时增加衣服防寒保暖。同时,要做好背部、腹部、足部三个身体部位的保暖,外出随身带一个披肩,保证背部温暖;注意腹部保暖,避免受寒引起腹痛、腹泻;做好足部保暖,让脚暖全身都暖。
总之,秋季养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,顺应自然变化,适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,才能保持身体健康。
二、适时进补,调养身体
(一)秋季进补食材
秋季进补的食材众多,其中百合具有滋补肺阴的功效,可与银耳、麦冬、沙参等搭配代茶饮。比如可以做成西芹炒百合,鲜百合与芹菜、红椒焯水后,锅内加清水、食盐、白糖、水淀粉收浓汤汁,再淋明油,最后倒入食材快速翻炒,均匀裹上汤汁即可出锅装盘。银耳也是秋季进补的佳品,能滋阴润肺,如西红柿拌银耳,将银耳泡发焯水后,与小葱、西红柿一起,加入食盐、胡椒粉、陈醋等调料搅拌均匀即可食用。南瓜营养丰富,可做成南瓜馒头,蒸熟的南瓜压成泥后加入面粉、酵母、米酒揉成面团发酵,再做成面剂子蒸制而成。蜂蜜可做脆底蜂蜜小面包,用牛奶和面,加入酵母、白糖,发酵后做成面包生坯,刷上蛋液、撒芝麻烤 25 分钟后刷蜂蜜水再烤 5 分钟即可。猪心可与莲子、红枣、百合等做成猪心莲子汤,具有安神助眠的功效,猪心汆煮后干煸,与辅料一起放入砂锅中炖煮至汤汁奶白色,调味后加入枸杞、香菜葱花即可。
(二)养阴润燥的食物
百合、银耳、枸杞、山药、莲藕等食材炖汤或煮粥,是秋季养阴润燥的不错选择。百合可与其他食材搭配,起到滋阴润肺的作用。银耳富含胶质,能有效滋润肌肤,无论是与西红柿搭配凉拌,还是与其他食材炖煮成汤,都口感爽滑。枸杞具有养肝明目等功效,在秋季进补的食谱中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。山药是健脾益气的好食材,可做成各种美食,如与排骨一起炖汤,营养丰富。莲藕可凉拌、清炒或炖汤,具有清热润燥的作用。
梨、苹果、葡萄等水果也是秋季养阴润燥的好选择。梨可润肺止咳,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之一。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,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,还可止泻。葡萄可以预防疲劳,有益气、补血、利筋骨、健胃、利尿等作用。冬瓜在秋季也适合食用,它具有利尿消肿的特性,能有效去除湿气。秋季天气干燥,冬瓜汤是不错的选择,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素,如维生素 C、钾、钙等,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。同时,冬瓜中的粗纤维还能刺激胃肠道蠕动,使肠道堆积的致癌物质尽快排出体外。冬瓜籽还可以抑制体内黑色素的沉积,具有良好的润肤美容功效。
三、调节情绪,稳定心态
(一)秋季情绪变化
秋季气温下降,植物变黄,环境中弥漫着萧杀之气,人们容易出现烦躁、忧郁等情绪变化。据统计,秋季抑郁症等 “情绪病” 的高发时段,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就诊人数较前增加了 20% 左右。秋季日照时间变短,人体分泌褪黑素增多,抑制了甲状腺素、肾上腺素的分泌,易使人感到情绪低落。此外,初入秋天,气候逐渐变冷,日照时间逐渐减少,人的生物钟可能会受到影响,使得人的情绪变得不稳定。随着季节的变化,人的荷尔蒙水平也可能会发生变化,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分泌可能会受到光照时间的影响,从而影响情绪。由于气候变冷,人的睡眠质量可能会下降,这也可能导致烦躁。
(二)调节情绪的方法
通过体育活动、冥想、书法、绘画等方法可以有效调节情绪,避免大喜大悲,保持情绪稳定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,对抑郁、焦虑等消极心境具有抵抗作用。比如登山,一周一次的登山活动,不仅能欣赏秋日美景,登高望远还有利于开阔心胸,同时还能促进登山者的神经、心血管、呼吸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健康。随着高度在一定范围内的上升,植被丰富的山地大气中的氢离子和被称为 “空气维生素” 的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,置身其中如同进行了一场 “森林浴”。爬山运动加之气压的轻度降低,能促进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适应性调节,使肺通气量、肺活量增加,血液循环加速,脑血流量增加。慢跑也是一项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,一周 3 - 5 次,5 - 10 公里 / 次的慢跑,能增强血液循环、改善心功能,还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,减轻脑动脉硬化,使大脑能更加高效地工作,同时增加体内内啡肽的分泌,缓解焦虑与紧张,使人感到更快乐。
除了体育活动,冥想也能帮助调节情绪。美国最近一项研究发现,静坐对于抑郁症的预防作用,相当于服用抗抑郁药的效果。如果静不下来,可以点燃一支小蜡烛,眼睛注视烛火几分钟,让心专注。书法和绘画同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,专注于创作的过程,忘却烦恼。秋季养肺,不要说太多话,学会调节情绪,不仅仅是为了心理健康,更是为了保护肺气,因为心理烦躁,不停地讲话,肺气容易发散,而秋天应该学会收敛肺气。
同时,要睡好觉,做到早睡早起。秋季人们常有早上睡醒之后仍然疲惫的感觉,但也不能赖床。每天按时睡觉、按时起床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助于稳定情绪。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也可以增强抵抗力,提升元气,缓解抑郁情绪。在刚过去的三伏天,人们经历了燥热,出汗较多,身体处于相对虚的状态。古人云:一夏无病三分虚。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增强抵抗力,提升元气,缓解抑郁情绪。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如鸡蛋、牛奶、鱼肉等。
四、保暖防寒,预防疾病
(一)秋季保暖要点
秋季气温逐渐降低,天地间的凉意愈发明显。此时,增添衣物成为了预防疾病的重要举措。白天与夜晚的温差较大,人体若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,很容易被寒气侵袭,从而引发感冒等疾病。而在众多需要保暖的部位中,脚部的保暖尤为关键。正如俗语所说:“寒从脚下起。” 脚部距离心脏最远,血液循环相对较弱,且皮下脂肪层较薄,保温性能差。一旦脚部受寒,不仅会让人感到寒冷不适,还可能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,降低身体的免疫力。
(二)具体保暖方法
穿衣注重防寒:在秋季,选择合适的衣物至关重要。头部作为阳气聚集的部位,容易受寒气侵袭,洗完头后应尽快擦干,寒冷天气可戴帽子保暖,避免出现头晕眼花、头痛等问题。颈部也要注意保暖,可佩戴围巾,防止因受寒引起颈椎不适。后背的保暖同样不可忽视,早晚可多穿一件背心或热敷背部,以防伤肺导致咳嗽等疾病。双脚要穿保暖的鞋袜,晚上睡觉前可用热水泡脚,按摩脚底,促进血液循环。肚脐不能受凉,衣服湿了要及时更换,晚上睡觉盖好被子,也可在小腹放暖水袋。膝关节缺少肌肉脂肪保护,易受寒,可佩戴护膝。
吃温热食物:适当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也有助于保暖。例如,增加助阳食物的摄入,如牛肉、姜茶、红枣等。秋季还可以多食用一些保暖温润的食物,像莲藕牛骨汤,具有健脾补虚、强筋健骨的功效。桂花可制作成各种美食,能平衡情绪;葡萄不同颜色有不同药效;豆浆能增强免疫力;酸奶可增加胃动力;蜂蜜柚子茶润肺化痰。此外,“深秋补阳,手脚不凉”,可以多吃红枣、洋葱、羊肉、辣椒、黑豆等食物。在霜降前后,多喝虾皮冬瓜汤、滋补牛肉汤、萝卜排骨汤、老鸭萝卜汤、山药鸡汤煲、红枣莲藕汤等热汤,既能暖身又能补充营养。
睡前泡泡脚:睡前用热水泡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保暖方法。水温控制在 50 摄氏度左右,以自己能够承受为主,一般泡 20 分钟左右即可。泡脚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、血流加快,改善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,减少下肢酸痛发生,缓解疲劳,还能赶走体内一些寒气。
增加运动: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,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。可以通过打太极拳、步行、慢跑、爬楼梯、健身舞等全方位锻炼。如手冰凉,上肢的活动量应大些,如果脚冰凉,下肢活动量应大些。打太极拳可以让全身各个部位运动起来,促进血液循环,是保持手脚温暖最好的方法。同时锻炼要经常化,才能收到明显的疗效。科学 “秋冻” 也要注意做好三个身体部位的保暖,即背部、腹部、足部。外出随身带一个披肩,保证背部温暖;注意腹部保暖,避免受寒引起腹痛、腹泻;做好足部保暖,让脚暖全身都暖。“秋冻” 因人而异,老年人、幼儿、孕妇、体弱以及部分患病人群不宜 “秋冻”,要适时增加衣服防寒保暖。